春秋时期,随着周王室的衰退,中央政权逐渐式微,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和去中心化趋势的加剧。各国诸侯不再顾及周王室的号令,开始自由地争夺领土,战争愈加频繁。这个时期,战争几乎成为了常态,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斗争。
在北方的两个强国——秦国与晋国之间,均存在着争霸的雄心。秦国想要进一步发展,就必须向东扩展领土,而晋国的野心则是独占中原,遏制秦国的东进。然而,虽然两国都有明确的野心,但由于彼此间的实力对比和互相的忌惮,双方未能立即发动全面战争,形成了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平衡局面。
为了稳固这种脆弱的平衡,促进两国关系的友好,公元前656年,晋献公将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,这一举措开启了秦晋两国的友好关系。尽管这种友好关系在公元前645年曾被晋惠公打破,导致了“韩原之战”的爆发,但最终,经过秦穆公的努力,两国的矛盾得到了修复。
到了公元前636年,秦穆公拥立公子重耳为晋国的君主——晋文公,并将宗室女文赢嫁给他,秦晋的关系进一步加深,友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。然而,在公元前632年,随着晋国在“城濮之战”中战胜楚国,秦穆公开始意识到“秦晋之好”对于秦国的实际利益太少,反而有利于晋国。公元前630年,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讨伐郑国,但在郑国使者烛之武的劝说下,秦军撤退。自此,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,逐渐积累了怨气。
展开剩余77%此时,秦国在百里奚和蹇叔的治理下,国力日益强盛,秦穆公扩张领土的野心也愈发强烈。经过长时间的筹谋,他决定先灭掉郑国,为进一步争霸中原铺平道路。
公元前628年,晋文公去世,持续了近28年的“秦晋之好”终于画上句号,秦晋争霸的序幕正式拉开。
郑国位于中原,地理位置极为优越,农业发达,商业繁荣,因此成为了各国争夺的焦点。无论是晋国、楚国、秦国,还是齐国和宋国,所有试图称霸中原的国家,都把郑国视为战略要地。因此,郑国不仅是五国争霸的中心,也是众多军事冲突的主要战场。
在公元前628年,当初帮助戍守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、逢孙和杨孙向秦穆公密报,说郑国已经投靠了晋国,并且从晋国迎回了公子兰立为世子,显示出秦郑之间的盟约已经不再稳固。恰逢晋文公和郑文公相继去世,杞子等人立即建议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,借用原驻守郑国的秦国人做内应,从而轻松摧毁郑国。
秦穆公一直在策划东进,消除任何阻碍的力量,而此时的郑国正是一个理想的目标。得知消息后,秦穆公决定采纳建议,派出孟明视、蹇叔之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领大军进行远征。百里奚和蹇叔虽对这种举动表示担忧,但秦穆公决意进攻,不听二人的劝告,最终下令出兵。
百里奚和蹇叔虽然劝阻无效,但在出征之前,蹇叔曾暗示两子:“晋军必设伏于崤山,而崤山有二陵。南陵为夏王的墓地;北陵为周文公避难之所。若秦军冒然前行,必死于此地。”然而,孟明视和西乞术并未将父亲的警告放在心上。
公元前627年春季,孟明视、西乞术和白乙丙带领大军绕过了晋国的雄关险隘,进发郑国。途经滑国时,遇到了从郑国前来做生意的商人弦高,弦高看到秦军来袭,深感惊慌,心急如焚地派人回郑国报告,自己则以郑国国君名义,选了二十头肥牛送给秦军,以求安抚。弦高的警告使得郑国迅速作出反应,内应杞子也不得不逃亡至齐国,逢孙和杨孙则逃往宋国。
面对郑国的准备,孟明视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郑国,转而袭击滑国,结果满载战利品返回秦国。晋国在此期间得知秦国袭郑未果,并准备收回被侵占的滑国,于是晋襄公决定联合姜戎展开反击。
晋襄公领导的晋军在崤山设伏,等待疲惫的秦军进入埋伏圈。四月,秦军由于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,一旦陷入晋军的伏击,顿时惊慌失措,最终全军覆没。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等三位将领被俘,晋军凯旋归来。
晋襄公的母亲文嬴知道后请求释放三名秦国将领,晋襄公在考虑到秦国已付出代价且已达到遏制秦国东进的目的后,同意放人,避免与秦国彻底闹翻。
公元前625年,为了报崤山之仇,秦穆公命孟明视再次带领军队与晋军决一死战。尽管遭遇了失败,但秦国的东进计划未曾放弃。同年冬季,晋国联合宋、陈、郑三国共同发起攻击,秦国被击退。
公元前624年,秦穆公再次任命孟明视为主帅,率军攻晋。经过一番艰苦鏖战,秦军虽然突破了晋邑王官,但晋军顽强抵抗,拒绝与秦军作战。最终,秦军只能撤退至崤山,掩埋三年前阵亡的士兵遗骨,立碑纪念。这一系列战役,成为了秦晋争霸历史中的重要篇章,最终秦军彻底为崤山之耻复仇。
崤山之战标志着春秋时期秦晋争霸的高潮。这场战役的爆发,背后隐藏的是两国根本的战略利益冲突。自公元前627年至公元前558年,秦晋双方经过了多场激烈的战斗,虽然双方各有胜负,但最终没有一方能够完全压倒对方。
从此,秦国的东进之路被晋国牢牢封锁,秦国的扩张在函谷关以西停滞不前,长达三百年的东进计划陷入停滞。与此同时,晋国则通过控制河西地区的诸多城池,稳固了其在中原的霸主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开户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